2024年12月16日,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于国内大厦1号楼408会议室进行本年度第九次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关于边疆治理的讲话精神,并结合本专业思考讨论如何做好中国周边外交、维护国家安全和学院少数民族统战工作。会议由党总支书记张效民主持,全体党总支委员参会。
钱梦婷委员就深化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谈了自身体会,她谈到高校作为培养各民族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边疆地区输送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到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与传统,为他们搭建展示民族风采的平台;其次要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康晓委员则从周边外交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从国际关系学科理解边疆问题应该处理好三对关系,周边外交与边疆发展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边疆紧邻周边国家,是中国搞好周边外交的前沿。应该充分发挥边疆地区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跨境合作。同时,要统筹安全与发展,加强与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在内的重要中国周边区域组织合作,持续向包括“三股势力”在内的各种地区安全威胁施压,确保发展的和平环境。最后,边疆地区与邻国间容易发生跨境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比如新冠疫情期间云南边疆出现的大量输入性病例。因此在维持传统安全同时,边疆地区还要落实中央政策,加强与邻国合作,有效应对各种跨境风险挑战。
随后,其他委员也积极交流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李永成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边疆治理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做好相关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杨毅提出要立足于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做好对这一理论的理解、阐释和研究工作。张颖从国家重视周边外交的传统出发,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安全理念,解读了中国国际安全观的防御性、国际性和共同性原则。李猛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清晰地阐述中华民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全方位发展,从而提升他们对此的认知和理解。彭澍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指出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学校、学院要推行平等的融合教育,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差异化和区别化对待。
张效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新疆大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边疆治理和稳定具有战略意义。在学院的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升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边疆历史与治理,培养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并结合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开展学术研讨会等,促进学思践悟。
此次学习会议为学院在少数民族统战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交流,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优秀人才,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边疆稳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