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二届“比较政治学经验与量化研究方法前沿”暨“人工智能时代的比较政治研究范式创新”青年论坛在国内大厦1号楼508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南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以及北外国际关系学院、英语学院、亚洲学院、欧语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多名学者参加会议。
北外国关学院院长谢韬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向与会学者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当今世界深刻变革为政治学研究带来了新视角与广阔议题,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重塑国际格局与国家治理,并对国际舆论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北外依托其语言与区域国别研究优势,将比较政治学的经验方法与量化方法深度结合,能够为学界提供独特的研究路径。此外,他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中政党研究的重要性,希望更多学者投身相关领域,共同推动比较政治学科的创新发展。
专题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比较政治新范式”由北外国关学院副院长杨毅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张小劲教授以《自微末始,向高耸行:计算政治学的经验研究属性》为题,探讨了计算政治学的学科特性及其方法论创新,以及面对全新研究资料与场景的优势,分析了数字化时代政府行为的变迁,如规划文件和项目实施中的跟风与造风、日常运营中的外包与外智现象,以及未来还有可能演化的方向。他最后再次强调了经验研究的重要性,主张青年学者应当抓住新学科创制的机会和政府转型的场景,从微末的问题切入,充分利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和数据汇集的时机,有步骤地推进基础性研究和前沿知识探索,厚植学科根基,迅速成长为学科骨干。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颜俊长聘副教授以《比较政治学在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图景》为题,指出以大语言模型(LLMs)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比较政治学的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中都有多种创新性应用,重塑了政治学的景观;而作为研究对象,其政治偏见及社会影响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还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比较政治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潜力,并强调在使用AI工具时,研究者需保持主动性与批判性,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李锋副教授以《计算政治学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为题,指出计算政治学作为政治学与计算科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分析海量政治数据,揭示了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发现的模式和趋势,提高了研究的精确性和预测能力,推动了政治学理论的深化和范式演进,将行为主义的个体研究方法转向到基于动态运行的系统视角,代表了经验范式、理论范式、虚拟范式和数据密集型范式的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立中国政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张扬以《生成式智能体与公共舆论研究》为题,探讨了生成式智能体在多主体模型中的应用,指出生成式智能体通过提示工程替代传统数学公式化的互动规则,能更贴近真实行为者的互动逻辑。利用ChatGPT-4构建的多智能体对话模型,研究模拟了不同人格特征的智能体就社会问题进行讨论的情境,揭示了舆论演变中的沉默螺旋、双向极化和立场中和等现象,以及群体人格特征在其中的作用和心理、社会网络机制。
北外国关学院郭凤林副教授以《消解抑或赋能?——人工智能对国家能力的影响探究》为题,检验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国家能力的两种路径:一种路径认为,人工智能发展显著提升了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和社会能力,而另一种路劲认为,人工智能存在着数据安全、组织管理、国家主体、道德合法性、政治政策和社会挑战等风险,会削弱国家能力。而对全球六十多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与国家能力的统计回归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提升了国家能力,且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赋能效用更明显,总体支持了赋能派观点。
在本专题评议与讨论环节,北外国关学院副院长张颖教授对专题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她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下比较政治学的新范式是目前学术界非常重要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各研究都具有现实性、实用性与前瞻性。在大数据时代,用计算方法来研究政治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政治学更具科学性的重要表现,比较政治学也大有可为。
北外国关学院讲师赵滕结合专题内容,对于定量研究领域的根本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探讨了方法论与数据之间的根本关联,指出近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佐证了数据决定方法的观点;并从计算机组成原理角度审视当前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专题二“人工智能时代的比较政治新方法”由北外国关学院李永成教授主持。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吴炜特聘副教授以《Facilitating Signed Network Sketching with Simplicial Complexes》为题,从符号网络分析入手,探讨了单纯复形作为高阶数据结构在网络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社交、金融与电商数据中的分析潜力。研究通过数学建模有效解决了大数据分析在精度与效率之间的平衡难题,并利用多个实际数据集上的实验成果进行了验证。
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徐月梅副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及语言能力风险挑战》为题,从技术视角阐述了大语言模型的架构与机制,重点介绍了Transformer技术和基于人类反馈的增强学习的突破性贡献,并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语言能力、偏见治理及伦理对齐等方面的不足,强调幻觉生成和语言偏倚等问题带来的挑战。结合北外的研究优势,她还分享了团队在优化低资源语种和评估大语言模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初步成果,为人工智能与国际政治研究的交叉应用提供了实践指导。
美国佐治亚大学国际事务系博士生张汝楠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战:国家策略、民意塑造与前瞻研究》为题,从国家策略的视角,通过对历史案例和技术演进的综合分析,剖析了人工智能赋能下信息战的形态变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操控中的虚假信息生成、叙事框架主导和精准情感塑造三大特性,并以俄乌战争和社交媒体平台为例,阐释了信息战如何在认知层面影响民意和政策决策,为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政策应对提供了重要视角。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马啸长聘副教授以《基于联合实验的公民体育移民态度分析》为题,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出发,结合冬奥会背景的数据,指出竞赛成绩和语言能力是影响公众认同的重要因素,同时分析了公民国际化接触的异质性效应对态度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归化运动员与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复杂张力,阐述了体育在国家身份建构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全球化挑战与认同策略,为研究文化民族主义提供了新思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宁晶副教授以《Slowing down or adapting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utomation risk and policy preferences》为题,聚焦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替代风险,基于对一项北京地区实验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公众更倾向于支持职业技能提升的社会投资而非直接补贴政策,且公众对技术替代风险的态度在不同工作场景中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揭示了技术进步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应用和政策设计提供了经验证据。
在本专题评议与讨论环节,北外国关学院张志洲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与量化研究方法的兴起挑战了传统理论,深刻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方式,并指出人机认知差距、技术发展加剧的社会分化以及少数精英的技术掌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挑战,强调在人工智能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数据与方法间的互动关系,反思技术赋能下的社会控制与民主化问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政治学研究开辟新方向。
北外国关学院讲师陈波对本组五篇论文进行了逐项点评:论文一中提出的单纯复形技术方法具备创新性,可以结合更多政治学领域的数据案例进行验证;论文二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聚焦幻觉生成对公共决策的潜在威胁及其伦理风险;论文三可以加强国家间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国际环境下的适用性;论文四可以尝试引入模拟公众态度的技术手段以提升研究的表达效果;论文五可以更加全面地比较补偿型政策与社会投资政策的优劣,并深入探讨公众对这两类政策的接受程度。
专题三由北外国关学院史泽华教授主持。北外英语学院讲师郭馨怡以《2024年大选与美国政党区域重组》为题,分析了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版图和选民重组趋势,认为美国区域分化正在加剧,民主党在大城市和高学历选民中的优势进一步巩固,而共和党在乡村和远郊地区的选票基础显著增强;并考察了选民经济与教育分层,认为当前共和党正吸引低收入和无大学学历的选民,而民主党主要依赖高收入和知识经济群体。
北外亚洲学院傅聪聪副教授以《社会分裂、身份认同与马来西亚的政党政治极化》为题,围绕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党政治极化趋势的成因展开深入分析,探讨了社会分裂、精英分裂、制度性因素对政治极化的加速作用,通过构建身份政治与精英分裂的交互机制框架,该研究为理解马来西亚政党极化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模型。
北外国关学院讲师夏方波以《政党体系与东南亚代际政治延续的逻辑分析》为题,从政党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和家族政治的代表性问题入手,探讨了代际政治接续模式为何在东南亚存在显著差异,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内生困境。他结合了东南亚多国的案例,提出分析框架,将政党体系的稳定性与代际政治的合法性动态结合,探索如何在传统权力结构和现代治理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北外亚洲学院讲师孔金磊以《从街头到屏幕:社交媒体对东南亚政党基层动员模式的重塑》为题,回顾了东南亚庇护政治的传统模式,指出其核心依赖于人际网络、资源交换以及地方精英的中介作用。但随着社交媒体渗透率超过70%,这种地域性、人际网络驱动的动员方式正面临深刻的适应性挑战,政党动员正在从传统的街头模式转向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化运作。这种转型既降低了物理动员的成本,又突破了地域限制,使跨区域政治动员成为可能。
北外国关学院郭凤林副教授以《“小国大党”政治现象探析》为题,提出“小国大党”这一新型概念,基于全球政党影响力指标构建数据,探究了全球影响力排名前列的“小国集聚”特征,着重分析了如柬埔寨人民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8个小国的长期执政党在政党历史、政党组织、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特征,总结了小国大党的长期执政经验,探讨了“小国大党”的类型学意义。
在本专题评议与交流环节,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政党处处长寇立研以深刻的洞见和宏观视角,用英文单词“SIGMA”对五项研究进行了串联点评,并从主题关联性、区域特征及全球研究趋势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提供了一种整体性视角,将五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他指出,各项研究尽管聚焦于不同国家和区域,但在政党研究的前沿性和区域联动上展现了很大的潜力。
北外国关学院讲师朱玲玲也对本组五篇论文进行了逐一点评:论文一用词方面可以再做改善,例如“史诗级胜利”需要进一步厘清定义;论文二可进一步增强数据的实证支持,并探讨制度性因素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中的对比适用性;论文三可以补充更多数据支持,并对家族政治在非东南亚地区的适用性进行拓展;论文四可以进一步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并探讨在后真相时代新媒体领域对民意引导的叙事研究;论文五的后续研究可以着重探讨小国的政党成功经验的特殊性。
专题四“人工智能时代的比较政党新范式”由北外国关学院讲师李帅宇主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靳呈伟研究员以《拉美国家政党法规的演变和新动向》为题,将拉美政党法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下半叶的早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的普及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世纪末的深化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调整阶段。研究显示出拉美国家对政党法规的重视以及政党法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调适的规律,对于我国政党法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北外欧语学院讲师王弘毅以《欧洲化进程下中东欧政党政治趋向差异化形成逻辑》为题,探究了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左翼和极右翼政党趋向的差异化原因。研究发现,宗教保守主义文化、强烈的民族主义认同、深厚的农业底色这三个因素,塑造了四国政党趋向的差异性。波兰与匈牙利二国较强的宗教保守主义、民族主义认同与农业底色,导致了两国左翼政党的衰落与极右翼的趋向。
北外国关学院释启鹏副教授以《重访比较政治研究中的依附论传统》为题,探讨了被边缘化的依附论的理论价值。他认为依附论具有三点重要价值:一是依附论致力于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叙事模式,在批判中形成了以第三世界为本位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二是依附论提供的体系性分析视角,将国家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置于其所处的非均质化世界体系之中;三是依附论倡导的历史―结构主义方法强调时间思维与关系性视角,表明所有概念与知识形态都是一定历史事件与社会情境的产物。以上这些涉及“元理论”的学术资源,对于构建“新发展政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外亚洲学院李智育副教授以《土耳其选举的量化观察》为题,运用定量方法,探讨在土耳其经济下滑背景下,正义与发展党如何持续吸引选民实现连任。通过对多项调查数据的联合分析发现,土耳其选民的政党认同与对特定政策的评价偏好是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两大因素。作者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原始数据的收集困难与统计方法的内生性难题。
北外国关学院闫健副教授以《“把执政党带回来”:关于埃塞2020-2022年内战的一项研究议程》为题,探究了埃革阵执政联盟核心的“提格雷人民解放运动”(TPLF)的内部斗争与埃塞内战之间的逻辑关系。他指出,TPLF的内部分裂和组织萎缩才是导致埃革阵执政联盟内部权力斗争以及埃塞内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而它分裂以及政治式微也凸显了非洲背景下“叛乱组织—执政党”转型的一般性困境。
在本专题评议与讨论环节,北外国关学院王明进教授进行了逐项点评:论文一对拉美的政党法规发展的详细梳理,有助于为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发展提供借鉴;论文二需要更加聚焦于维谢格拉德集团内部差异化的原因;论文三中对依附论的回归可能反过来加强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影响;论文四可以增加对政党认同与政策偏好这两大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考察;论文五可以更聚焦于对TPLF党建的分析。
北外国关学院讲师童群霖也对本组各篇论文进行了逐一点评:论文一叙述完整宏大,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精神与广阔的区域视野;论文二问题意识非常精准,可以加入政党本身对政党趋向变化的影响;论文三理论深度高,但可以进一步明确自主现代化的概念,探究中西方古代发展道路对自主现代化的可能帮助;论文四可进一步论述数据结果与常识性假设的偏差的原因;论文五可考察既有文献的四类因素与TPLF党建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文章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论坛最后,北外国关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效民诚挚感谢了诸位比较政治的优秀学者们的莅临和精彩分享,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并积极评价了此次论坛政党研究与人工智能主题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可以继续推动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北外政治学学科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