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与外交”课题组举办“‘两个美国’走向何方?——解读 2024 年美国大选结果” 学术研讨会

作者: 时间:2024-11-24 点击数:

2024年11月20日,国际关系学院“美国政治与外交”课题组在行政楼507会议室举办“‘两个美国’走向何方?——解读 2024年美国大选结果”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机构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围绕2024年美国大选及其影响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就研讨会召开的背景与意义进行说明。

谢韬教授主持上半场“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研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徐步研究员指出,此次选举呈现出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并存的特征,应警惕特朗普第二任期推出更多冒险主义对外政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吉社教授认为共和党推崇“独善其身”的外交政策源于美国对自身和外部的负面认知,该政策势必对美国政治和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研究员对特朗普第二任期施政进行前瞻,指出中国需要底气、正气及骨气来应对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以及“两退一进”外交策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副研究员探讨了美国带有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的保守主义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并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内部派别和“文化战争”的政策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巍教授认为特朗普回归标志美国再次进入大众政治和强人政治时代,并就特朗普的人事任命、民主党败选原因等话题进行深入剖析。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齐皓副教授则从特朗普团队构成等角度讨论了特朗普主义的发展,指出特朗普的外交是务实性的外交。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任杜运泉主持下半场“美国政治社会变化再思考”研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鸿刚研究员探讨了“两个美国”之间的博弈及其对世界体系的冲击,提出世界体系在未来会重建,美国的终局可能是一个地区的美国。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赵可金教授指出本次美国大选“红色浪潮”的三个特点,并从生态制度主义视角对美国政治大历史进行阐释,指出二元美国和二元世界的交织迭代会决定美国政治的未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提出特朗普主义在政治思想、政策主张和政治实践上的三大特征,并分析了特朗普主义对美国国内和世界造成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当代美国评论》编辑部主任刘卫东研究员探讨了美国民主党在2024年选举中全盘皆输的原因,指出民主党“自由化”的步伐太快而导致选民倒戈。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国玺从民意授权的角度讨论了特朗普第二任期执政的风格特征,认为“两个美国”的重构会使美国更加分裂。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邹虹瑾对影响2024年选举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议题进行考察,认为文化战争是导致民主党失败的更大因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郭馨怡通过分析美国选举地图,指出美国政党选民重组早已发生,民主党选举联盟的困境在于如何关心和维系新的政治联盟。

谢韬教授致闭幕辞,并从学科建设、学术创新等角度对国内美国政治研究的纵深发展提出建议。本次研讨会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美国国内政治大变局及其对中美战略博弈的影响研究”的支持。

与会学者合影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