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国关讲堂——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时间:2022-05-12 点击数:

511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首席专家郭树勇受邀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关讲堂”,为众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以视频会议的方式举行,由我院康晓副教授主持、校内外众师生共同参与。


郭树勇院长的报告围绕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缘起、特点、其在新时代的发展、在中美论战中地位和作用、外国语大学与“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机遇与挑战等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郭院长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学派”。他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国际关系理论整体自觉后谋求理论话语权、增强理论自信的一种学术共同体。

其次,郭院长回顾了“中国学派”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中国学派”的正式创立时间目前学界并无统一认识,但是建立“中国学派”的初衷最早可以追溯至新中国建国之初。此时期“中国学派”的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政府及党的领导人在外交实践中也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中苏大论战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1964年国际政治系的设立以及1987年召开的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标志着国际关系学界迎来重大的理论自觉。上世纪90年代,学界展开了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大讨论。20世纪初,代表性学者提出“中国学派”的概念。通过历史回顾,郭院长进一步指出:政学互动、中西交融、南北呼应是“中国学派”形成过程的重要特征。

最后,郭院长指出在新时期,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动荡变革期,时代赋予“中国学派”更大的历史使命。中国的持续发展要求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必须更加深入独立,需要用更加系统完善的理论总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成果。同时,中美理论话语权竞争也要求“中国学派”进言献策,服务中国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建立起独立自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学派”。

如何建立“中国学派”?从学术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现并借鉴其理论优势,揭露并批判其理论缺陷。从现实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要依托中国文化、总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经验、深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如此才能为“中国学派”的建设发展引领方向。

在互动环节,我院院长谢韬、副院长王明进、副教授康晓以及其他高校的师生与郭树勇院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此次讲座秉承我校“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理念,取得了圆满成功。众师生开拓了视野,领略了大家风采。

“国关讲堂”是国际关系学院近年来打造的高端学术品牌,主要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家,带来他们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致力于促进校内外前沿学术交流,激发北外校园学术创造活力。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