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明方向 ——国关学生党支部组织学习“首都百万师生同上一堂党史课”公开课”

作者: 时间:2021-04-01 点击数:

331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了由中央党校副校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谢春涛带来的首都百万师生同上一堂党史课网络公开课。公开课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题,主要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支持,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四个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经过全面学习后,学生党支部组织广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针对公开课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20级硕士党员赵泽军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中国共产党时至今日为什么还能坚定不移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是一个现实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我党历来面对内部、外部的巨大考验,都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必将在其发展史上谱写出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2019级硕士入党积极分子孟静泊谈到:“作为中国这一世界大国的掌舵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在抗日战争时,中国共产党就以忠诚的民族信仰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为荡平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乃至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和苏联等大国的施压,党更是坚定的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实现了两弹一星等国防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河大提高。改革开放后,医疗、教育等事关民生的重大事业更是稳定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更是离不开党的顶层设计和无数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在2017级本科生潘天一看来,思想和理论的创新是我们党披荆斩棘的法宝:“谢老师最核心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追求发展。纵观党的一百年历程,党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创新史,是理论创新史和思想创新史。通过不断地理论思想的创新,经过党不断的思想变化,党不断适应着发展变化的实际,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诸多挑战和困难面前能够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思想站住脚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力证。”2020级博士党员王达则从自身出发谈到:“学习感悟党的历史,就会发现,真正的光荣和高尚,最终还是属于那些为人民的事业而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的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我们要像革命前辈那样,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恪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和执着。“

通过这场精彩纷呈,内容详实的公开课,国际关系学院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成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广大国关学子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党的百年华诞和母校八十岁生日,在实干中书写鲲鹏击浪的青春华章。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