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晚,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组织学院师生共同学习了由长安街读书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政协网和中国青年网等单位发起的第六十二次长安街大讲堂暨抗“疫”公开课第三十六讲。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家督学、教授王定华作为主讲人,以“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为题带来了一场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公开课。公开课以未来学习中心为主线,对未来学校教育的要素、特点和要求进行了展望。深入学习后,广大师生针对公开课内容发表了感想。
国际关系学院总支书记张效民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与此相适应,中国未来教育也要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一书为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结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实际对未来教育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他指出,未来学校教育必定会出现大的变革,学习中心将是一个重要趋向,需要及早谋划,建立教育共同体和新的教育业态;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和资源,需要将其和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未来学生学习的方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而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加强培训和自我学习。王定华书记的分析和研判,体现了一名教育管理者、实践者和从业者对未来教育深邃睿智的思考,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2021年正值建党一百周年,北外建校8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节点。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教师,既感到深受鼓舞,又感到重任在肩。”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毅老师说:“收看了今天的讲座,对作为教师对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两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解读,今后唯有不断学习,跟上教育发展趋势,才能更好从事教育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国际所教工支部书记张颖老师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当中国即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候,如何走向学习中心,如何构想未来学校,显然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问题。王定华书记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家督学的身份,以前瞻者的目光,在国家多个主流媒体发音,既宣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也追踪和引导了中国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其中,关于未来学习中心、未来教师角色的调整、未来教育变化的构想,体现了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深邃思考,既对接了国际教育新理念,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蔚然成势。对教育而言,唯有及早谋划、系统研究、积极应对,才能在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中抢占先机、占据主动。唯有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抓住机遇,主动变革,着力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公平、优质的教育,才能为教育事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王定华书记以实践者的身份观察着中国教育的现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学分银行的教育构想;又以先知者的思想思考着中国教育的未来,远见卓识地提出学习中心将在未来教育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老师,我为这种超前性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思维而震撼,也通过聆听这样的智慧碰撞而受益匪浅。”
教工党支部书记李猛老师认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的工作。在第六十二次长安街大讲堂上,朱永新、王定华两位教授围绕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两位教授谈到:未来学习中心毫无疑问会打破过去传统的统一的教材等框框的束缚,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的学习方向。这一观点发人深省。‘因材施教’,自孔夫子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教育的重要优势,也是十分难以企及的目标。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学校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带来的各种便利工具,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合作研究,建立‘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进而实现将学习由学校拓展至人生的‘学习的革命’。
党总支宣传委员康晓老师谈到:“王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未来的教育规划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智识教育、生命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和特色教育。我觉得这几方面的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尝试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其相互关系。比如在外交学专业的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处理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立场间的关系。在新科技革命时代,也要处理好科学知识与人文和艺术知识之间的关系,既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够运用新科技思维思考世界,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自觉追求高雅的人文艺术作品,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干扰。总之,王书记的讲话为全面培养人才和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也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一线教学工作很有启发。”
党总支青年委员、辅导员钱梦婷老师说:“今天收看了由我校党委书记王定华、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主讲的《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的主题讲座,讲座中王定华书记提出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涵盖基础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多领域的知识,新时代的教育要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朱永新教授则认为成功的教育应由家庭、社会等方面协调联动,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今天讲座内容丰富,使我深受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立足于自己的职责职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适应新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际关系学院80余位学生党员们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也对这场公开课发表了感想。2019级硕士研究生孟新文说到:“作为学生,深刻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最有效率,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总之,教育在革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领航者,也应带乘风破浪,奋勇向前。”2018级硕士研究生夏尔巴提谈到:“通过收看讲座,我也对自己当前的学习和思考习惯进行了反思,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浸入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成了一种奢侈品,批判性思考似乎成了非常难得的一种能力;让我对这种同质性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意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同为2018级硕士研究生的金丽兰说:“教育的“变”乃时代变更之必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形态的改变,目前的教育形态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就需要“变”。只要这样,中国方能在教育上实现弯道超车,走在世界的前列。”2018级博士生杨倩说:“传统学校以教,教师为中心,学习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未来学校将是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培养新型人才的中流砥柱。作为学生也要转换学习思想,不断拓展各项技能。”2018级本科生王姝懿认为:“在当今教育大环境下,学生教育质量与环境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像在新冠疫情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利用e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师授课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而是将其迁移到屏幕前,这也契合了新时代电子科技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形成北外的教学特色。身为学生,我们更应努力学习,不辜负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优秀教育资源,认真学习,回报社会。”
通过这场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公开课,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对于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知识摄取的新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启发。广大师生将把所学知识投入到更广阔的实践中,用饱满的热情迎接党的百年华诞和母校八十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