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第一届政治学专业教学经验分享会。国际关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全院教师参加教学经验分享会。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代表学院对参加分享会的校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举办此次教学经验分享会就是为了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回信中提出的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北京外国语大学政治学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政治学教学团队建设,借鉴国内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毅主持教学经验分享会。
教学经验分享会邀请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张清敏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王海洲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冬娅教授分别围绕中国外交、政治学理论和中国政治课程教学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并与我院教师进行交流。
张清敏教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界定了外交史、对外政策分析、外交学导论等外交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认为这三门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外交史课程的基础是知识,讲授好这类课程需要知识的积累;对外政策分析的基础是视角,教学中需要多元视角,否则知识就是单一的、机械的;外交学的基础则是国际视野。而这三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又是相互支撑的,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又是相互促进的。
王海洲教授以他在南京大学讲授的课程“国家认同的知与行”为例,为大家分享了政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经验。王海洲教授认为,理论类课程存在着实践频次低、形式主义色彩重、研究深度有限、引发思考较少、教师动力不足的问题。他在讲授政治学理论类课程时,引入具体的实践环节,基于具体实践,在讲授中嵌入理论体系,同时提供设计研究计划的实践场景和资源,通过阅读、汇报和互动,实现学生与教师听、学、教的融合。
黄冬娅教授则以她讲授的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为例,从课程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进度的安排等方面分享了她的教学经验。黄冬娅教授强调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同时围绕着这门课程讲授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学院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针对教学设计、教材和参考文献的选取、考试形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类问题与困惑,与三位专家进行了交流。
学院总支书记张效民在会议总结中代表学院对三位专家表示感谢,他指出,国际关系学院将一如既往重视本科教学,希望全体教师能够更好学习优秀教学经验,讲好每一门本科课程,共同推动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