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赵可金教授为“国关大讲堂”作《走出轴心时代——生态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空间》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五层报告厅举办,由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约4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赵可金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以生态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逻辑为核心,对古往今来政治秩序的变迁及其规律、既有政治学理论的弊端以及未来面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冲击下政治学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当下美国政治生态的位移和中美关系的困局为引子,聚焦“什么是理想上最好的政治生活”这一轴心时代以来的政治学总问题,赵可金教授提出人类从未走出自由民主和威权的制度争斗的历史困局,并提出在政治学领域以地中海文明为基因的二分论思维无助于人们摆脱这种往复的争斗。通过梳理以地中海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三大类别文明中的符号及其蕴含的政治基因,归纳比较包括理性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结构主义在内的众多理论路径,赵可金教授指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尽头都是相对论,均无力解决政治学总问题的困惑。而生态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逻辑是超越了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研究假定,将政治学总问题区分为利益政治问题和认同政治问题,提出了生态选择制度、制度创造秩序、道路决定方向的生态制度主义政治学三大规律,提出了不同于政治的权力逻辑、经济逻辑和话语逻辑的生态逻辑,认为生态逻辑是所有政治逻辑的底层逻辑,从而建立起从时间政治学和空间政治学相结合的生态位视角解释人类历史上的各类政治经济现象的新框架。
随后,赵可金教授阐释了生态制度主义“竞争排除”和“错位发展”的两大原理,强调既有理论往往忽视了后者的重要性,强调所有人类的政治行为不应仅拘泥于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更应该回归生态的逻辑。而在这一逻辑中,不必然存在所谓自由民主与威权的制度之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对比但不对立,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生态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生态条件,这就是生态制度主义在政治学总问题上的基本结论。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问答环节,赵可金教授对生态制度主义理论中“生态”的具体内涵、理论中对于“封闭”与“开放”的详细定义、运用该理论体系开展研究时的变量选取、真正自然而非人为操纵产生的适合生态的制度存在与否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作者:李东特